追求极致的德企思维


  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处事原则,是德国思维的一种缩影。这种德国思维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今日“德国制造”无可撼动的地位。 

  于尔根是一名德国退休工程师。从14岁开始,他由一线操作工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在IBM德国子公司、德国空中客车等企业工作多年。

  “德国企业在流程管理上要求特别严格,每个细节都要做到完美。在他们的字典里,不存在‘差不多’这个词。”于尔根在给雄新压铸提出的建议中,有一条是建议保留每一批次生产的首、末样品。在下次生产同一类型产品时,就能与之相比较,保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在人员调配管理上,德国企业也要求精确。于尔根看到车间里有一批工人忙得热火朝天,而另一批工人在一旁闲着。他对此就表示非常不解。”而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忽视这些小细节。这些细节积少成多,也为企业增加隐性成本。 

  当下,本土传统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德国的先进技术也成为热捧对象,可是,学习德国技术仅仅是一方面,如何掌握德国企业前瞻性的思维,学到德国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思维,才是关键所在。”

  德国企业的思维和国内中小企业有很大区别。而思维的差异,导致制定的标准不同,最终决定产品质量的高低。“国内中小企业大部分是秉持着做出来的产品能凑合,有销路就行。而德国人就会思考,如何使自己生产的产品成为世界顶尖的。

  不仅如此,从生产成本考虑,思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样是生产一个产品。如果在工艺管理、生产流程上从严控制,让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提升,实际上就节省了成本。反之,不严格控制生产环节,而是依赖后期抽查时挑出残次品,这样就加大了成本。“前者是山寨厂的思维,后者是先进厂的思维。改善生产流程可能只需花几万块,但最后省下的是几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