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级品质成为我们的信仰

让世界级品质成为我们的信仰


  我们常常“望德国兴叹”:无论是工作时的物件、工具摆放,还是家庭中的杯子、碟子,乃至烹饪佐料的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停车场,“德国制造”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理性严谨、专业专注的美。但我们可能难以想象,19世纪,德国产品也被贴上了“价廉质低”、 “假冒伪劣”的标签。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德国制造”完成了由弱到强、由辱到荣的“灰姑娘”式蜕变?我们不妨来看看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的时钟、雨污分流的下水道,以及甘肃兰州滨河路的中山桥,这些都是百年前的德国制造,今天却依然耐用、可靠。这背后是德国对世界级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品质已成为了“德国制造”活力永存、生命不衰的密码。


  反躬自问,“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我们还缺少什么?


  信念信仰,且行且思。在近几十年内,中国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舞台。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3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由2%上升到19%。但是,中国制造也被贴上了“虚胖”、“大而不强”、“粗制滥造”的标签。据调查,中国企业在本国的信任度为79%,在发展中国家为58%,在发达国家的信任度仅为19%。“中国速度”与品牌美誉度之间形成的显性或隐形落差,我们要拿什么去补位?答案不言而喻,是全民族对世界级品质的信仰和追求。


  歌德说过:“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这着实契合德国。对品质的信仰,或者说是敬畏,这种看似“笨拙”的力量创造了德国“奇迹”。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人深感其辱,并意识到产品品质的重要性。每一位德国人把对质量的追求和对品质的严苛,作为终其一生的工作方式乃至人生信仰,并内化为整个日耳曼民族的精神烙印。再看看今天的德国,无论是汽车、火车、轮船,还是帐篷、钟表、炊具,都坚牢稳固,毫不马虎。


  反观“中国制造”,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追求多一些的完美和极致,多一些的专注和踏实,多一些的科学和严苛,多一些内化于心的对品质的信仰和理想,多一些外化于行的毕生对品质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我们也可以用具有独创的发明专利和丝毫不逊色“德国品质”的专有技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在徐工,我们也有这样的团队,专注于品质、深耕于技术,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将世界级的品质作为终生的信仰。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和境界,在我们手里才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4000吨履带起重机、400吨矿山挖掘机、全球最高百米消防车等高端产品。这已经显著提升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全球分量和话语权。


  至臻至善,精益求精。王民董事长指出:“行业调整期是创新投入黄金期,登顶技术与品质质量都要突破,产业竞争一定要回到产品技术竞争的本质上去”。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粗放型发展、中低端追求已经走到头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要从亢奋的时代回归,静下心来去研究、去发力。要改善自身的形象,根本在产品,关键在质量、在技术、在标准、在体系。


  德国在被英国“嗤之以鼻”后,知耻而后勇,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完善的行业标准,被欧洲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依托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如富兰克林所言:“只要你发明一个更好的捕鼠器,你的家将门庭若市”。那什么才是“更好”?实质就是产品的品质。


  “更好”不仅要在产品的专用质量特性上不输对手,更要在产品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安全性、舒适性等通用质量特性以及轻量化、智能化、便捷性等方面赶超对手。为此,我们秉承“理性、实干、严谨、精进”的新工业精神,在全集团开展“质量.生命”精神文化活动和产品可靠性提升工程,强化精神洗礼和品格塑造,深化全球协同研发、集中采购、精益制造、营销服务及电商物联网信息化平台建设,引领产品智能化和产业智能化趋势,并与六西格玛项目自主实施能力、零缺陷诚信质量文化和卓越绩效模式积淀优化相结合,提升全价值链产品品质和运营质量。谁善于满足客户需求,谁更理性实干严谨精进,谁建立完备的创新体系和质量体系,谁率先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谁就能赢得长足的发展。


  让我们把自己当做一位奉世界级品质为崇高信仰的时代工匠吧!假如对产品精雕细琢,对执行精准精确,对服务精益求精,对细节决不放弃,对结果追求完美,能成为我们深入骨髓的共同品格特征;假如追求质量就像我们渴求氧气,信奉品质就如同我们敬畏生命,那么,每一位徐工人和挚爱的徐工,每一个中国人和中国制造业对品质卓越的不懈追求和为之付出的辛勤努力,终能汇成“中国制造”不同寻常的历史足迹,必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中国也必将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的完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