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之“感言”专栏文章——以坚守、改革、创新铸就中国工业精神

  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  民


  国家最近表彰了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从上两届的大庆、宝钢等“共和国长子”,到本届的海尔、徐工等“标志性品牌”,这三届荣膺大奖的屈指可数的企业,集中地代表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方向道路和中国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以坚守、改革、创新共同铸就了中国工业的灵魂和精神。


  走下领奖台时,很多企业家和媒体朋友问我,为什么徐工这样位于苏北的市属地方企业能够做成装备制造的“国家队”并在全球行业有名有位?我回答:我们不过更加专注一些,坚守工程机械主业,坚守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而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这样的徐工才能在历经风雨艰辛的不容易当中,始终毫不动摇,不屈不挠,不断向前。


  有一位中国著名企业的CEO说,做制造业太辛苦了,就像农民种水稻一样,一粒一粒播种下去,还要再一粒一粒收获上来。但我却认为中国如果少了这样固执坚守的人,少了能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竞争压力和全球市场挑战的制造者,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就做不起来。回望产业演进历史,我们始终在讲“坚守”,就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干好主业,就是始终不等不靠、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只要对国家有益、企业有利的事情就坚决大胆地干;这些都可以揉在“坚守”的内涵当中。


  实际上,这种坚守正是一个地方国企改革与创新的动力源。徐工商标是“正方形”内有个“倒三角形”,正方形即四方天下,是我们所坚守主业的国际化抱负;倒三角形是一个永不停息旋转着的陀螺,所有影响陀螺旋转速度、旋转质量的方面就要去改革、去创新,而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正是为陀螺一直旋转的永动力。


  正是这样的坚守与改革,让我们在历经不成功改制之后,不仅没有灰心和一蹶不振,反而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我们依然对主业、对未来的国企改革信心满怀。我们的改制有这样一个启示,未来的国企改革一定要看得准,要走得快,不能再走瞻前顾后、贻误时机的弯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企改革路径,虽然此路依然漫长,但仍让国人、世人对我们的改革改制充满新的期待。


  正是这样的坚守与创新,使以徐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让全球对手感受到了“中国重量”。我们讲巨型起重机之所以能吊装起巨大的重物,离不开它身后更重的砝码,对于一台机器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而标志性自主品牌的成长崛起则是为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砝码”。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和中国工业的最终产业登顶,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去努力,去沉下来扎扎实实地干。“制造强国战略”的中国梦绝不是在沙滩上建大楼的产业幻想,更来不得半点耐不住寂寞的产业浮躁。所以,对于产业未来,我们一直坚信,未来五到十年,世界高端装备制造最优秀企业当中必有中国企业,我们将以固执坚守和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付出,占据明显优势,改变世界市场格局,成为中国企业的杰出代表,并在向全球产业“珠峰登顶”的进程中,为国家贡献一个源自中国的世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