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于公差上的产品质量

  随着市场环境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中国工程机械各大企业在过去的五年中剑拔弩张、互争雄长,上演了各类“降价赠促、大干快上”的销售大战。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究竟该拿什么来博得胜利?


  工程机械的生产,从下料到装配,每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都是我们所需要控制的重点。在生产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合格的工件到了组装时,却偏偏成了问题产品,难道真的是我们疏忽了?当我们带着疑惑多次反复检查时,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出在工件本身,而是与工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标准有关。总所周知,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是有“公差”的,合理范围内的变动也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当将多个“允许变动范围”的产品组合加工时,问题就出现了,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尺寸偏差,却“累积”成为制约产品质量的隐形杀手。近日中国质量万里行网站公布了这样一篇文章:河北邢台市某轧辊厂因为0.04mm的误差,结果损失了100万元,工人辛苦忙了一个月的订单,就这样覆水东流,真是应了那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古语有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失了一颗蹄钉亡了一个帝国”的悲剧难道还不够警示我们吗?从此刻起,让我们调整方法、用心规划、精细加工、改进流程,莫让“公差”变“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