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从拙劣到卓越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以此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
但125年后的今天,“Made in Germany”早已从劣质产品变成了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德国制造”12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
便宜而拙劣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上,价格督查、机器建造技术专家若洛克斯对参加展出的德国商品的评价是“便宜而拙劣”,他的评价在世界各国的报刊上以通栏标题的醒目版面出现,对德国产品的声誉而言无疑是巨大打击。
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刀具在市场上具有最高的声誉,谢菲尔德的刀剪都是用铸钢打造的,经久不坏,被称为最锋利而又经久耐用的刀具,所以价格不菲。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假冒这个名牌,把自己的产品也打上英国“谢菲尔德”或者“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出口国外。然而,他们的模仿产品,却是用铸铁打制的,看起来和谢菲尔德的产品相似,可是,无论是锋利还是坚硬的程度都不能与之相比。
这件丑闻曝光后,英国人再也不能容忍德国人的这种卑劣手段了。英国的企业家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首先是谢菲尔德刀具生产商在伦敦发起抵制德国无耻行为的运动,他们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必须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后来,在1887年4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Merchandise Act),并把这个条款写了进去。从那时起,所有德国产品要进入英国本土或殖民地市场,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英国商人们希望用这样的印记来吓退消费者,让他们对德国产品嗤之以鼻,转而购买英国产品。
后来居上
英国人对德国产品的抵制,以及若洛克斯教授对德国产品所做的毁灭性评价,都引起了德国人的彻底反省。后来的10年间,大多数德国公司都铭记了若洛克斯教授的话:“用质量去竞争”,对自己的产品严格进行质量把关,设计上敢于创新,加上德国工人阶级的吃苦耐劳,成就了德意志帝国经济史上的伟大转变。这个世界上“最无耻”的伪劣产品生产国展开了一场为质量而战斗的战役。
到了19世纪末,英国人也开始认识到,许多德国商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比如铅笔、玩具、药物、钟表、啤酒、棉布、铁器切削工具、钢琴和家具等。还有,他们看到这些德国产品质量也不再存在问题,且物有所值。劳动力低廉的德国使价廉物美这个理想得以实现。
1897年,就在“德国制造”这个耻辱印记被英国人强行打在德国商品上的10年后,当时英国的殖民地事务部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后来英国首相张伯伦之父)在他的考察报告中将德国产品一一列出并加以评价“价格更便宜、美观、实用、款式新颖且充满艺术品位而引人注目”。
直到19世纪末期,德国制造的商品如阿司匹林(Aspirin)、科隆香水4711、奥多尔洁牙水(Odol)、铅笔法贝尔-卡斯特尔品牌(Faber-Castell)、火车模型梅克林(Mrklin)、绒毛玩具斯泰福(Steiff)、钢琴贝西斯坦(Bechstein)及朗格的钟表(Lange)等今天还存在的品牌纷纷成熟,并已经使英国生产的类似产品相形见绌,“德国制造”这个曾经的耻辱印记摇身一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金字招牌。
2004年初,欧盟国际贸易委员拉米建议今后欧盟成员国的产品一律不分国别,统统使用“欧盟制造”标志。认为这样有利于欧盟内部各国企业的公平竞争,对于用户也起到来源地透明作用。然而德国的企业家和政治家却认为,这可能会造成一个技术标准标志的灭亡。当时德国的工业委员会主席若戈夫斯基称,“我们对我们的质量印章感到自豪,我们拒绝使用统一的欧盟生产标志”,坚持为德国产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