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发展与强国之梦
中国高铁发展开创的“中国路径”,给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了哪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要发挥制度的优势,把制度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制度的力量,就是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力量。在中国高铁对外洽谈引进高铁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不是由企业,而是由政府把全国铁路市场集中起来,作为唯一的战略买家与外商谈判,不仅避免了国内企业间相互抬价恶性竞争,而且使中国的广阔市场真正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高铁技术,而转让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降低了15%以上,实现了技术引进的“质价双优”,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启示之二:要抓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键环节。
所谓关键环节,就是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求得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系列突破,这是再创新也是能否超越的关键。中国高铁引进的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高铁技术,但并没有满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是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打破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打造出了高铁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开展对空气动力学、铝合金材料、高速铁路的工程建设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客站建设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运营维护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进行集群攻关。正是在对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了世界上跑得最快最省的高速列车;正是通过对无缝焊接等技术的研究并掌握,造出了世界上最精致最漂亮的高速动车;正是对无渣轨道等技术的突破,铺设出了世界上最稳定可靠的高速铁路,而造价成本,大大低于德、日等国。
启示之三:要实现科研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把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中国制造业有一个软肋,就某个单项技术或单个产品的研制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可以毫不逊色,而一旦把这一技术用于生产线,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生产时问题就来了,其品质、稳定性、可靠性等都大打折扣。中国高铁发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克服了中国制造的这一软肋,在引进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高铁技术的同时,即派出一批又一批骨干技术人员和技工到西门子德国车间、庞巴迪意大利组装线、日本川崎重工焊接工地进行实地学习培训,从管理到技术、从设计到总装、从制作到工艺,全面掌握交流电力机车总成、铝合金车体、转向架等高速动车九大关键技术体系,为高铁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进行高铁领域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的研究时,其研究重点与生产一线的切实要求紧密相连,出成果后,就迅速在高铁企业里实现产业化,真正把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为了实现高铁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还投资对唐车等重点高铁制造企业进行工业化改造,瞄准造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实现从技术到设备、到人才、到工艺制作水平的整体升级;为了实现高铁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中国高铁不仅将核心技术学到手,用到位,而且还不断自我超越,根据中国国情、路情,不断填补高铁技术空白。
中国高铁的发展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成功的,其成功的典型意义就在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与世界强国存在着较大差距的发展中国家,要迅速赶上来,并实现超越,就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赶超路径,就必须把中国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包括制度的优势、市场广阔的优势、具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的优势,把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依靠本国优势建立强大的创新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关键核心技术的系列突破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市场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站在巨人肩膀上求发展和壮大自己谋超越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这些,那么中国崛起的就不止是高铁,而将是包括飞机制造、船舶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机床制造等在内的整个中国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