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卓越绩效管理成为持续实践的模式方法



  有这样一些企业,如果突然没有了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会突然觉得不适应,甚至会觉得这个世界给人的观感会多么失望!毫无疑问这些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获得了用户们的高度认可,成为行业的标志企业。那它们是如何从小小的新创企业茁壮成长为全球标志性的机构?它们成为大企业后又是什么样的共同特质使它们有别于其他大公司?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它们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什么?


  通过研究一些世界顶级企业的成功因素,可以发现虽然它们的产品或服务等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在走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推行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究竟是什么,真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评价标准,是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在国内推广卓越绩效模式,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颁布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以下简称《准则》)国家标准。


  成功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和先进经验的总结。《准则》定位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最新总结上。在制定过程中重点参考了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条款和内容,并结合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是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准则》中质量的概念是一个大质量的概念,其内涵和领域已由产品、服务的质量拓展到过程、工作和体系的质量,进而拓展到管理质量、经营质量和发展质量,并将质量作为创造顾客价值的核心,通过竞争性质量、战略性质量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永续经营的能力。标准引导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效益,而是要考虑企业利益相关方及长短期利益的平衡,追求经营绩效和改进提高,包括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质量、财务和市场绩效、人力资源、内部运作效率以及自律和社会责任,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评价企业管理成熟度的系统方法。《准则》对组织的经营管理提出了130多个问题,要求组织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说明、阐述。标准规定对“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等6个“过程”,按“方法、展开、学习、整合”的四个管理成熟度评价要素进行自我评价或第三方评价;对“经营结果”,则按当前水平、发展趋势和横向对比的要求,评价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竞争绩效的水平。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标准设立政府质量奖,旨在引导组织通过卓越的过程管理实现卓越的结果。这种由政府出台评价管理办法,企业申报、专家评价、政府奖励的方式,极大推动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推广。卓越绩效评价是一种诊断式的评价,既包括对组织的优势和改进机会的定性评价部分,又包括总分为1000分的定量评价部分。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依据,而定量评价则是定性评价的度量。


  组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追求卓越的绩效管理,是二十一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卓越绩效模式已成为世界成功的组织公认的提升组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管理努力的方向。标准总结了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包括:领导力、组织治理、社会责任、战略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继任计划、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标准要求企业注重企业领导作用的发挥;建立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强化市场和竞争意识,努力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与顾客和供应商等相关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适应市场变化,实施快速反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严格日常管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注重经营结果、整体绩效和竞争绩效。


  一个追求成功的企业,它可以从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中取得绩效,并持续改进其业绩、取得成功。但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如何追求并保持卓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供了评价标准,企业可以采用这一标准集成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评价自己的管理业绩走向卓越。(科技质量部刘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