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动态

“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徐工落地生根

近日,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专题调研会在我院召开。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专家调研组主任研究员董志超、副主任研究员范巍、副研究员佟亚丽、助理研究员赵宁,江苏省人社厅职建处副处长张耀武,常州市、泰州市、无锡市、徐州市四个试点城市的人社局职建处领导,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徐工挖掘机械事业部、徐工汽车事业部等5家试点企业及苏州技师学院、常州技师学院等6所技工院校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张耀武副处长主持。


张耀武副处长介绍了本次会议目的及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整体工作情况。

董志超主任从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初衷,其他试点省份企业新型学徒制特色做法与亮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江苏省及徐工集团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院副院长苏源从政策背景、组织实施、工作成效、问题与建议四个方面汇报了徐工集团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情况。


与会的各市职建处领导以及各试点企业、合作院校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开展情况及特色亮点,并就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会后,董志超主任一行视察了学院校企合作共建的一体化实训教室、工作站及高技能人才“项目制”培训成果,对学院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给予充分肯定。



2015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广东、江苏等地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



江苏省人社厅、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暂行办法》,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2016年3月,徐工集团获批为江苏省首批5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学院为合作技工院校。


“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徐工落地生根


1.深入调研,筹划编制培养方案


为保障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根据集团公司专题会工作要求,深入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等11家企业调研培训需求,并组织近50位企业专家访谈,经过三轮研讨,确定了工程机械技术服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业学徒培养方案。


徐工集团新型学徒制企业专家访谈


徐工集团新型学徒制签约仪式

2.精心策划,搭建科学培训体系


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学院围绕新型学徒制校企各自职责,从课程体系建设、培训管理、培训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五方面构建新型学徒制培训体系,并辅导企业进行课程标准开发。

企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导


学院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企业导师进行了系统培训,并组织技能指导师资格认证,以保障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学徒的培训质量。


企业导师培训、资格认证


3.工学交替,技能+素养双提升


徐工集团新型学徒制培训采取工学交替方式进行,工作日在企业岗位训练,周末到学院集中培训。校企协同对学徒进行机电液、装调服复合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并实施学习过程性评价,有效提升学徒独立工作、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


企业岗位训练与实操考核


学院培训与过程考核


此外,培训还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有效促进学徒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双提升。学院特邀全国劳模、江苏省技能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孟献群、刘文生等技能大师走进课堂,向学徒们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感悟。

全国劳模孟献群与学徒分享成长历程


4.技能鉴定,注重综合能力考核


培训结束,学院对学徒分别进行了工程机械(或载重汽车)动力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装调及故障排除等模块的技能鉴定,参培学徒全部顺利通过考核,分别取得工程机械修理工、汽车维修工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80%已进入到企业技术服务岗位。


理论考试

技能考核

市鉴定中心李慧科长到现场进行督考

5.成果孵化,首批试点圆满收官


学院历经1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徐工集团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完善了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场景、师资、教材、评价等“五要素”双元,为企业培养出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人才68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20名。

同时,学院还依托集团优势资源,建立了售后服务人才培训导师库;完善了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专业系列培训教材,圆满完成了首批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专业系列培训教材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了学徒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既解决了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问题,又促进了学院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达到了企业、学院、学徒三方共赢。学院将持续以“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为契机,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培养企业转型升级紧缺人才,为企业和社会进步贡献技能育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