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技师学院聚焦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培育人才
导读: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4月12日,《都市晨报》及汉风号以徐工技师学院聚焦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打造,立足主业敢为善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典型事迹,集中展示343创新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图景”,真切感受徐州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搏”,共同探寻实体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徐州“密码”。
工程机械产业是我市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培育工程机械行业紧缺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成为在徐院校关注的重点。作为徐工集团独资兴建的具有工程机械特色的现代化技工学校,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徐工技师学院”),始终坚守产出顶级技能人才、传承徐工文化、效力徐工、服务社会使命担当,立足主责主业,积极融入工程机械产业技能人才全生命周期成长成才生态,畅通从技校入门到生产岗位实践再到大赛练兵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全培养流程,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以徐工技能育人智慧作答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怎样培养高技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
走进徐工技师学院国际实训中心,一台台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徐工产品的实训设备前,学生们正由从企业聘任的教师指导着拆装各类主机零部件;精准对标德国双元制,完全模拟徐工工厂的实训场内,学生们小组讨论、查阅资料、自主探究、积极展示,有条不紊;调试厂上,身着工装的同学正在练习操作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是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实践,在文化、管理、课程、场地、师资等八个方面实现企校双元一体,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岗位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徐工技师学院副院长苏源介绍说。
徐工技师学院聚焦赋能徐州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打造,立足服务行业“智改数转”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传统专业升级和新专业开发,既做精做强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代表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群建设,又紧跟新业态发展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业机器人等新专业,更是紧密围绕徐工国际化发展主战略,与德国机构合作,定制化培养具有国际资质、能够从事海外服务的工业机械师600余人,“无缝衔接”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切实发挥技能人才服务主阵地作用。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建校以来,学院为徐工及社会培养输送1.3万名高素质技能工匠,98%都在徐州当地就业,促进徐工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57.4%;还涌现出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孟维、全国劳动模范张怀红、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装配钳工项目冠军杨长剑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技能领军人才,不仅夯实工程机械技能人才的“高原”,还树立起技能工匠的“高峰”。近年来,学院依托世赛省集训基地优势,辅导学生及企业职工1600余人次在市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国赛冠军8人,省赛冠军63人,为推动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贡献高端技能人才。
徐工技师学院还积极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辐射效应,聚焦工程机械全产业链技能人才需求,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质扩容,建立“线上+线下”双渠道运营模式,实施“安全+技能等级”双准入职业培训模式,开办涵盖高级技师“研修制”、国际焊接技师等多层次、多工种、多类别职业培训,构建全行业、全价值链、全岗位、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近年来,面向工程机械价值链上下游开展海内外服务工程师及操机手等专项培训,培训范围覆盖“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涉及31个省/直辖市,惠及全球工程机械操机手1800余名;高质量开展加蓬职业教育培训海外项目,将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美名播撒海外。依托徐州工匠学院,构建“工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产业人才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评价认证两大体系,实施准工匠定制、名工匠提升、金工匠研修三大精品培训项目,开展42个工种27项培训,服务企业近200家,培训规模超3万人才,为徐州做强做实“推陈、出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浪潮奔腾,扬帆驰航。徐工技师学院将持续紧跟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以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凝聚发展伟力,以徐工技能育人智慧和力量推动集群规模壮大、产业层次提升、发展速度争先,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实现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