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后市场发展 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新需求
编者按:过去的2016年是徐工集团“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集团闯关过口、浴血重生之年。这一年,集团创新布局,率先出击新领域,围绕服务、备件、再制造、二手车和经营租赁这五大业务,进行工程机械“后市场”广拓深耕。以服促销,抢抓海外发展的“二次”机遇;贯通渠道,实施“海外服务备件一体化”工程;盘活资源,创新“组合式菜单”全面满足海外客户需要……徐工航母在“后市场”的蓝海中渐渐行稳致远。伴随着“后市场”不断开拓,集团各企业在服务、销售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作为源源不断向集团输送新鲜血液、后备力量的摇篮,学院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在徐工“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的指引下通过专业改造、培训领域拓展、蓝海精英班开班等项举措,精准服务企业后市场发展,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学院聚焦企业后市场发展有哪些新举措,本期关注,就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一、服务企业用人新需求,积极推进专业改造
围绕徐工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岗多能”的需求,学院积极推进专业改造。教学研究部组织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重新审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教师积极转化落实到教学中。创新开展“机电液、装调服、跨产品”技能人才融通培养,使每个专业的学生均掌握2-3项职业技能。目前学院2014级装配调试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已完成机电液跨专业的复合培养;数控维修专业学生实现普车、数车、加工中心、精密测量等技术的融通培养,满足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聚焦“徐工制造2025”对信息化、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前瞻性开发和建设基于制造服务化转型、工程机械后市场建设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新专业。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学院确定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运用与维护、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焊接机器人编程与应用4个新专业。构建融入信息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师资、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实施深度校企合作。目前,学院已初步完成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下一步将邀请企业专家对方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课程设置等内容。新专业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招生。
学院装配专业学生正在进行液电知识复合培训
二、服务世界级徐工发展,开发蓝海精英班课程方案
依据徐工集团发展战略,未来五年集团国际化收入将占总收入的50%。海外市场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精干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尤其是技能型服务人才队伍。聚焦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落实制造服务化转型举措,学院开发产品融通服务蓝海精英班课程,为徐工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服务型人才支撑。
学院通过调研徐工进出口公司、各企业售后服务部门,结合集团现有服务人员技能状况,以及未来国际市场发展对服务人员关键知识技能的需求,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部署下,编制《徐工集团“蓝海精英班”海外服务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试点工作推进计划》、《培训课程实施计划》;制定涵盖工程机械机电液、装调服复合技能、外语沟通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等模块的国际化融通服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包含一体化课程培训、企业产品装调现场实训、对接市场服务情景联训等内容的定制化培养,实现学员英语表达流利、海外环境熟悉且能出国服务2种以上徐工产品的目标。学员培训合格后将接受国际市场“检验”,服务徐工国际化后市场拓展。
学院还将不断探索徐工产品融通服务蓝海精英班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健全产品融通服务国际人才选拔、培养、评价考核、师资队伍建设等管理运行工作机制,为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三、服务企业后市场多样化需求,开办针对性培训班
学院积极围绕企业后市场服务拓展需求,开发培训课程、配置培训设备,高精准开展多样化培训,为集团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基于企业海外服务人才融通技能不足现状,学院主动承担通用技能模块培训,精心制定面向各单位服务人才的跨产品融通培养计划,构建基于综合素质、外语能力、通用技能、融通技能全面提升的培训课程,对员工实施针对性培养。目前,学院已面向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徐工随车公司海外服务人员开展以发动机、力矩限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维修、保养等为内容的培训,弥补海外服务人员通用技能短板。对徐工随车公司售后服务人员及其服务商开展跨工种复合专项培训。通过实施液压、电气及典型零部件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员具备整机液压、电气系统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促进学员融通服务能力提升。学院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与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徐工挖掘机械事业部、徐工汽车事业部等5家单位联合选拔89名学徒,以“工学一体”为培养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提升他们工程机械售后服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能力,为企业储备后市场服务人才。
学院持续实施“技能指导师训练营计划”,为集团公司各企业选拔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技能指导师培训服务,促进其知识、技能的积淀和有效传承,实现后市场建设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师在知识提炼与传技带徒能力方面的全面提升。承接集团开展“全球好机手”公益项目,不断拓展培训机种和培训内容,形成不同层级机手的培训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培养储备服务技能人才,助力集团各企业后市场拓展。
学院教师正在对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员工进行海外融通服务培训
四、服务后市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严把教学、培训质量关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是后市场服务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保障。学院高度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方面,持续深化“135” 教师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发展、企业实践”三种能力。科学编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图谱,为每位教师明确个人发展任务指标并量化考核结果,敦促教师不断提升。学院还通过开展自主培养、聘任“企业教学咨询师”、开设企业专家专题讲座、全脱产企业实践等途径有效促使教师快速补齐短板,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培训方面,学院一方面优选各专业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企业实践训练、到施工现场切身体验提升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大学教授等大咖走进校园担任培训教师,建立起由国内外知名院校专业带头人、徐工内外技能大师、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冠军选手和教练员等组成的专业技能培训资源库,为集团公司后市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VIP专业服务。
形成教学、培训过程监控、反馈、持续改进体系。全面推行教学质量全过程督导,通过督导室、教学研究部、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实施全过程教学管理与评价,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流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效率、效果、效用提高。实施学生学习(工作)过程性评价,通过规范学生学习(工作)过程性评价内容、流程、标准和应用,保障“工匠”培育质量持续提升。通过学生成绩分析系统,梳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关教师进行沟通提出整改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良性发展的教学环境。对培训工作质量跟踪落实,编制培训满意度调查表问卷,跟踪调研培训满意度。从反应层、行为层、绩效层三个层面,教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设备设施环境、后勤服务、安全管理、培训组织等 7个维度34个评价指标进行培训质量评估改进,有效地提高培训运行环节及质量,助力高质量技能人才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