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飞——耕耘沃土在梦腾飞的地方翱翔
“日子如流水般从指缝流走,如细沙般不可轻掬”。时光如梭,转眼间参加工作已两年多。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就像经历着旅行,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初出茅庐 在学习中绽放光华
2014年8月,怀着对工作、生活的美好憧憬,我来到徐工技师学院。入职军训是融入徐工第一课,烈日的灼晒、高强度体能训练,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更让我真切的体会到徐工“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
九月,徐工技师学院向我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画卷。在这里学生勤学技能,教师乐于奉献,师生之间其乐融融,蓬勃进取。
为了帮助新进教师快速成长,学院在青年员工中持续实施“青蓝工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我安排了经验丰富的结对师父,并对我们进行了一体化教学专项培训。根据学院安排,我担任两门理论课程教学。初登讲台,对于如何落实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指标我并不能清晰把握。督导老师听完我的课后,对照着学院的《应用型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水平测评表》从教学组织、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与运用等方面对我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焊接加工与涂装技术教研室主任韩红芹又及时找到我,给我单独“开小灶”,从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复习巩固等角度对我进行辅导。为了快速提升,在领导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周密的个人提升计划:每周三次听课,并在听课后积极主动向代课老师请教;积极参加每周五的教研室反思会,多听、多学、多练,吸取别人的经验;课后主动搜集相关书籍资料,认真学习研读。就这样,我一边上课、一边学习,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一年,我拿起了焊钳,进入实习车间,跟着实习指导老师学习焊接操作。从简单电弧焊的平敷焊到平板对接立焊、仰焊,再到二保焊,我的焊接技能一步一步的提升。焊接时,脸被炙烤的发红、发烫,衣服被焊花烧透,但我的内心却充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一年,我担任了见习班主任。在学院见习班主任制度和优秀班主任的引导下,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这一年,我利用工作间隙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次性通过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这一年,我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演讲比赛——徐工集团第七届英语演讲比赛。尽管没有获奖,但在这次历练中我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和提升……
岗位转变 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2015年9月,我轮岗到教学研究部实习管理岗,开始由专业教师向教师兼管理的角色转变。实习管理工作包括实习区域的"6S"规范管理、实习材料定额申报和发放等工作,不仅需要跑腿,还需要用心琢磨工作方法与工作流程。起初由于对实习材料不熟悉,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很晚。我深知,这是责任也是磨练,便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期间,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实习区域软木黑板张贴方案》,指导各教研室按照规范对实习车间软木黑板进行材料张贴,盘活这一对学生进行徐工文化浸润的有效媒介,使学院实习车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了文化育人。为了进一步规范学院实习耗材管理,在分管领导和部门领导的指导下,我将各专业培养计划作为耗材定额依据,组织各教研室主任梳理实习材料定额,修订各专业实习消耗定额,使实习材料申报有据可依。我还对实习材料中的易损件和实习工具进行梳理,形成明细,将易损工件和实习工具申领方法改为以旧换新,提高易损件的利用率,节约了实习消耗成本。看到这些管理成效得到部门领导及老师们的认可,我的内心不由升起一股自豪感。
工作过程是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成长中也有挫折。部门领导安排我编写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由于对学生实验需求调研不深入,路径没找准,自己身上还有严重的“拖延癌”,延误了实验室的开放使用,我受到学院严格的绩效考核。院领导一直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此亲自找我谈话,给我做思想工作,为我明确工作标准,指明工作路径。谈话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端正心态、找准路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快速有效地投入实验室开放制度的编写中。很快,新的制度便投入使用。看到学院师生高效使用实验室,做着各种实验,我的内心也是“美美哒”。
新学期,我成为14材料成型1班的班主任。我一边向很多优秀班主任请教管理经验,一边按照学院为班主任量身定制的学期班主任工作图谱提升自己。我还将学院学生团队自主管理的理念积极转化落实,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一年多来,14材料成型1班在多项校团体活动中获奖,班风越来越好,受到了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逐渐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对我也越来越信任。这一年,我在韩红芹老师的指导下首次主持开发了《数控切割》校本教材,教材顺利通过评审并投入使用。
这学期,我还多了一个身份——教学与学生党支部书记助理。大学时就加入党组织的我,对党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初步接触党建工作后,我更加意识到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严谨性,这些都让我受益终生。
定个小目标 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2016年9月,也是入职第三学年的开始,我又轮岗到综合管理部负责党建和接待工作。这个岗位对我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对照集团公司“补短板”的经营理念,我反思自身,不断寻求提升。
在综合管理工作方面,我迫切的需要完成从“生手”到“熟手”的转变。于是我主动跟部门领导请教,快速的熟悉工作业务和工作流程,努力使自己的工作有章法。
在教学方面,我的教研能力还需要提升,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在校级教研活动中获奖。要实现零的突破并不容易,首先,得处理好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冲突。每天我给自己安排两个小时完成教学方案设计及教学课件的制作。时间的紧张和工作的繁忙让加班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比赛是严肃、客观而公正的,参加比赛的老师也都有“两把刷子”,但我卯足了劲,跟自己叫板。我主动去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听取他们的宝贵建议,创新自己的思路,设计参赛作品。为了避免上台紧张忘词,我将阐述语言写下来,像之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时一样,回到家里对着墙一遍一遍的模拟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先后在两次校内教研成果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这是惊喜,也是激励。我也总结出自己的“参赛秘籍”:首先,要重视教研比赛,要有集体责任感。每次教研比赛都是展示和提升自己教研能力的机会,每个教研室只有两个参赛名额,个人的成绩也代表着教研室的荣誉,所以参赛者要倍加珍惜机会。其次,虚心请教,勤学多思。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多请教、多学习、多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走的更远。
锐意进取 在变革创新中行稳致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是我的硬伤,但年轻也是我的优势,我可以借着学院一体化教改的东风,一方面夯实基础,一方面改革创新。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是这一切的载体。一堂课好不好主要是看学生能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真正主动的去学知识、学技能?在一体化课堂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和“编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案则是“剧本”,当“主角”按照“导演”的安排表演出“剧本”里的剧情,课程就圆满结束了。但要做好这个“导演”和“编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节课,我都倾尽全力做好准备工作。向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请教,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的生产案例;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提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效信息;深入实习现场,通过亲自进行实习操作获取最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情编制“接地气”的教学设计方案、课件及学习页……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得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策略;课后批改学生的学习页,检查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记录以便课后辅导强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我还创新设计教学各环节。以学习页设计为例,我在学习页上专门设计一个模块,叫“说句心里话”。这个模块是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学生经常写一些学习感受和反思,还有些学生会跟我说一些“小秘密”。这是学生对我的认可,更是给我的激励。渐渐的,学生上课的热情越来越高,学习成绩也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学院组织的学期评教中,我的综合排名在前20名之内。督导老师也夸奖我“转变的快”、“课堂教学领悟能力强”。
入职以来,徐工平台给我最大的馈赠就是让我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她说,是我身上“徐工人”踏实、上进的工作作风吸引了她。家人也给我买了房子,让我在这里安家落户、在徐工扎根,鼓励我干好工作。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三年光阴如流水般转瞬即逝。我的内心满怀着幸福和希望,挥手告别职场“小鲜肉”的时光。如今的我,在学院环境的浸润中,在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培养了许多良好的职场习惯。如:我会利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岗位工作进行分类、排序,将工作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个工作日,有序的安排工作,高效的完成任务。每天,我都提前20分钟到达办公室,把办公室打扫一遍,用满满的干劲拥抱崭新的一天。随后,我便像旋转的陀螺一样忙碌起来。我不再像初入职场那样一味的追求薪资,而更关注能力、心态、精神等方面的提升和成长。我享受每一个充实而又收获满满的工作日。
我的成长和进步是徐工集团千万名为建设“世界级企业”而努力的员工的缩影。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徐工集团这片沃土。今后我会更加珍惜在徐工的工作机会,不断学习提升、创新奋斗,为学院发展和助力徐工珠峰登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