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憩园

韩红芹——赴德国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心得

编者按:去年,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组织下,来自全省19家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等22人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学习。学院骨干教师韩红芹参加了此次培训。回顾在德国的培训过程,她受益良多,特将所学所感与大家分享。

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21天,但却让我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将从个人学习体会和个人工作提升目标两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略述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因素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协调与立法约束,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二是企业参与实训培训的热情较高,承担实训培训的主体任务,为每位学徒支付约6万欧元/年培养费用;三是职业院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利用丰富的教具,使学生乐于学习,也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如德国陆科思德公司根据公司人才需求建立的汽车教学实训平台。该平台在车身车门照明、安全气囊、发动机点火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以及ECU故障设置诊断等方面,均有真实场景的教学模拟器。在教学模拟器的设计上,最大限度使用真实汽车零部件,并且各个系统都能独立运行,更加生动地展示机械结构和信号控制,使教学内容直观、有吸引力,易于接受。

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模拟设备

(二)教师培养方式

在德国,职业学校老师的培养历程是:完成10年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后,通过2~3年高级中学会考,或通过3~3.5年的职业培训后,获得大学转入资格。读3年大学获得学士,再读2年获得职业教育方向的教育硕士。随后,还需接受2年教师预备期培训。培训内容一般是将来所教授的专业内2门课程研讨(教学论和方法论,每周3个小时,共计210小时)和教学基本功培训(听课与助教、独立教学、示范课教学观摩,每周10个小时)。预备期结束后,还需参加第二次国家资格考试,检验其教学实践能力(笔试和口试、多媒体考试、教学基本功考试等)。国家资格考试考评委员会根据其预备期培训的最终成绩、教学实践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是否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三)注重学徒综合能力考核

在德国,所有的职业培训都必须进行毕业考试,用以检测学徒是否具备职业能力。学徒必须通过毕业考试方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考试由相关行会负责,考试委员会最少由3位成员组成,且必须包括雇主、员工以及职业学校的教师三类群体人员。考试分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试是在第二学年结束前进行,考核内容为学徒期前18个月的学习内容,考试形式为实操考试+笔试+相关情景的口试,成绩占毕业成绩的40%。第二阶段考试在3.5年学徒期满后进行,考核内容为整个学徒期所学内容,考试形式为完成企业或其他实践任务,包含任务与功能分析、制造工艺、科学文化、技能操作等,成绩占毕业成绩的60%(具体如下图所示)。这种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全面,考核方式灵活,能全面检验学徒的综合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毕业考试方案及流程

(四)工业4.0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从2011年以来,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智能工厂的发展也风生水起。所谓智能工厂,是把工厂的机器以及生产者连接到整个生产网络中,实现机器与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实时对话。在智能工厂中,依托信息物理系统(CPS)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优化管理,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最终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互联化的生产制造。随着工业4.0的实施和智能工厂的发展,社会对适应新时期用工需求的信息化技能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德国的职业教育应时而动,积极对接新时期用工需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转化应用、因地制宜,助力徐工特色焊接技能人才培养

(一)锐意进取,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作为徐工技师学院的一名焊接加工专业教师,我将紧跟学院的教学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机器人焊接技术、数控切割技术等焊接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提升自身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专业能力;搜集研读国内外焊接技能人才培养与考核新模式新方法,积极转化应用,提升课堂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二)团结协作,助力学院焊接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我将带领焊接加工专业教师们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用工需求,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内容融入2017年焊接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机器人焊接等智能制造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培养时代需要的焊接高技能人才。逐步完善焊接加工教学教具库,并将教具的开发及使用纳入教师考核中,激励教师开发和使用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焊接加工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结合《国家焊工职业技能标准》及各企业焊接生产实际,提炼焊接加工专业典型学习任务、知识点与技能点,修订完善焊接加工专业校本教材,使焊接加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企业用工需求。组织焊接教师学习焊接机器人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具备机器人焊接编程与操作能力,更新教师知识储备,促进学院焊接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夯实基础,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持续优化学院培训鉴定部工作,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库。更新学院焊接机器人、机器人涂装、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培训师师资库,为企业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训做好师资储备。二是优化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将机器人焊接操作、机器人装配操作、机器人涂装操作等自动化生产技术纳入相应工种高级工培训课程体系;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机器人焊接编程纳入相应工种技师培训课程体系,将现代高新技术纳入高级技师培训课程体系,为高技能人才补充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提升其智能制造能力。三是健全鉴定题库,逐步完善摊铺机操作工、铣刨机操作工等工程机械操作工,工程机械修理工、汽车修理工等技能鉴定题库,实现学院的技能鉴定题库更加完备、科学,促使技能鉴定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四是拓宽培训鉴定领域。充分发挥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紧跟市场需求,不断丰富培训鉴定功能,提升培训能力,服务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